作者:朱乙真 / 封面圖:shutterstock
青少年的情緒來得快、去得也快,只要學習調節,大部分都能在跌跌撞撞的摸索中平安成長。因此,父母與老師要具備「當個傾聽者的能力,及早覺察孩子的異樣,陪伴他們學習調節情緒,使脆弱的心靈免於墜落懸崖。如何成為孩子信任的傾聽者?美國執業臨床心理師陳永儀提供3技巧:
千禧(2000)年後出生的世代被稱為「Z世代」,或是「厭世代」。儘管衣食無虞、物質豐沛,但他們也因為處在變化劇烈年代中,特別徬徨、不安、苦悶、掙扎。偏偏又遇上COVID-19新冠肺炎,全世界瞬間脫離原先的運行常軌、生活模式,讓Z世代心理健康受到更多衝擊。
美國醫學協會(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)出版的兒科期刊《JAMA Pediatrics》今年8月針對全球8萬名4-17歲的兒童及青少年進行調查,發現疫情大流行的不確定性,使兒童、青少年的憂鬱、焦慮症狀增加至少一倍。負責研究的加拿大兒童發展研究主席馬迪根(Sheri Madigan)發現,疫情流行加劇孩子的負面情緒,加上學校停課、遠程學習,使他們失去同伴互動,造成社會孤立,都導致憂鬱增加。
Z世代的「厭世」如何解?
「青春期是憂鬱症好發的年紀。」公益平台董事長嚴長壽表示,除了賀爾蒙影響,青少年的身心和大腦也正在進行大規模改造;但他們的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,只要學習調節,大部分都能在跌跌撞撞的摸索中平安成長。
他也觀察到,Z世代遇到更多身心發展、自我認同的困境,加上對未來茫然,都給他們更多壓力,甚至罹患憂鬱症,影響課業與生活,「這時候最需要身旁的師長、父母敏銳地觀察、陪伴。」
公益平台因此在今(2021)年夏天發起「傾聽者計畫」,希望老師、父母具備「當個傾聽者」(be a good listener)的能力,及早覺察孩子的異樣,陪伴他們學習調節情緒,長出內在力量,使脆弱的心靈免於墜落懸崖。
如何成為孩子信任的傾聽者?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兼任教授、美國執業臨床心理師,同時也是傾聽者計畫講師陳永儀提供老師、父母三個傾聽的技巧:
Tip 1:要有開放的心態
對傾聽對象有刻板印象是人之常情,但要永遠保持開放的心態,提醒自己不要被第一印象或成見干擾。比方,面對行為偏差、不服管教的孩子,也不要有先入為主的偏見或懷疑。用心傾聽,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表達想說的話或事情。
Tip 2:要專注的聽
每個孩子表達方式、能力皆不相同;表達能力好、可以清楚表達想法的孩子,反而容易讓大人在傾聽過程中分神。青春期孩子非常敏感,「不專心」會立刻被察覺。
中文的「聽」在英文有兩個字,listen是專心的把話聽進去,而hear只是「聽到聲音」,就像耳邊風一樣。當孩子感覺到自己說的話被大人左耳進右耳出,對大人的信任感將會大打折扣,這也就是為什麼「傾聽者計畫」要老師、家長「be a good listener」。
Tip 3:要全面的觀察
如果遇到無法清楚、流利表達想法的孩子,則要藉由觀察,從細微處找線索。包括:說出來的隻字片語、語氣、聲調、肢體語言,都是觀察之處。只要用心觀察,便能發現孩子真正想要釋放的訊息。
陳永儀強調,「傾聽」不是天生就會,每天只要花1-3分鐘練習就可以掌握聆聽技巧:
傾聽者計畫講師陳永儀提供老師、父母三個傾聽的技巧。
Practice 1:注意力的分配
選一個對象、選一個時間,每天花1-3分鐘,專注地、全神貫注地聽一個人講話,把他說的話聽到心裡去。
Practice 2:注意自己的反應
眼神是否看著對方、肢體語言是否與對方同步、與對方是否保持生疏的距離,注意自己在練習傾聽過程中的微小細節。
Practice 3:重複對方的話
重複對方說的話,讓對方知道「我聽到了」。比方,孩子回家氣呼呼地說:「我今天在學校氣死了!數學老師真不公平!」便可以回答:「真的喔?數學老師真不公平?」以孩子的詞彙重複他的話、問一些追蹤問題,也會讓孩子感受到聆聽者的專注。
댓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