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Post: Blog2_Post

什麼是青少年父母最容易犯的四大錯誤?諮商心理師陳志恆給爸媽建議和方法

作者:朱乙真 / 封面圖:shutterstock 內文圖:陳志恆提供



現代父母難為、壓力也很大,遇上孩子出現情緒障礙、憂鬱等身心狀態,常常在無意識中對孩子造成傷害,甚至成為更大的壓力來源。 諮商心理師陳志恆建議,當孩子發出求救訊號,爸媽要試著引導孩子把內心的不安說出來,且少批評指責,多用鼓勵和肯定。


 

小四生阿偉,平常樂觀開朗,看起來無憂無慮,某天放學回家後,突然問媽媽:「妳為什麼要把我生下來?我每天都過得好痛苦……」正在廚房忙著張羅晚餐的媽媽聽到嚇壞了,手裡的鍋鏟差點掉下來。


曾任中學輔導老師多年的諮商心理師、作家陳志恆聽到後,跟媽媽說:「這是孩子發出的求救訊號,趕快接住它!」


小學四年級,正值從兒童跨到青春期的階段,身心都在劇烈變化,加上各種莫名的壓力和焦慮,有時情緒失控、暴怒,有時又突然陷入憂鬱沮喪中……這樣的情況,對家有前青春期或是青春期的父母來說,是否很有感?


想開口問孩子,卻不知該怎麼問,才能讓惜字如金、走極簡風的青春期孩子多說一點?如何不變成「句點王爸媽」?陳志恆觀察爸媽有四個最常犯的錯:


第一、 找錯時機

孩子正在氣頭上,或是心情沮喪低落,回家只想關在房間裡、安靜獨處,這時急著跟孩子討論「你到底怎麼了?」「怎麼我一直問你都不回答?我是在跟空氣說話嗎?」孩子最常以「沒有」「還好」「不知道」消極對抗,其實這些回應都在表達:「我不想講」!


陳志恆建議父母:找對時機。觀察孩子的情緒是否平和穩定、心情愉快;如果有關私密或挫敗,記得不要在公開場合;就算再小的孩子也需要被尊重的感覺,也才會有安全感。


如果孩子說「沒事」「沒有」「還好啦」,可以告訴孩子:「那你自己靜一靜。但記得爸媽隨時都在你身邊。」當孩子準備好了,自然會想到爸爸和媽媽。


第二、只說不聽、愛講道理

孩子開口沒兩句,父母就搶走「話語權」,滔滔不絕地把想法告訴他,不讓孩子表達;或是愛講道理,講太多而且重複,這都會讓孩子感到囉唆、煩躁,關閉對話窗口。


陳志恆說,爸媽都很有道理、爸媽的人生智慧也都是正確的,但孩子聽不進去,只會覺得爸媽很煩、很囉唆,「這些事情孩子都知道,但問題是他做不到;做不到不是他不懂,而是內在無力。」


陳志恆建議父母:把話語權還給孩子,多聽少說,少講道理及建議。專注傾聽孩子說出他煩惱、壓力後,如果想給建議,可以用邀請及討論的方式,問孩子:「我有一些想法想跟你分享,你願意聽聽看嗎?」孩子點頭,或表示願意,再進一步分享大人的想法,再問孩子:「那你是怎麼想的呢?」


第三、過多的批評與指責

明明想給建議,卻適得其反。比方,孩子放學回家一臉沮喪,告訴爸媽在班上分組總是落單,沒有同學想跟他一組。如果爸媽馬上問:「是人緣很差嗎?」「是不是不會和同學交朋友啊?」明明想表示關心,卻用批評、指責,孩子不但沒有接收到關心,反而感覺「我在學校被同學否定,回家又被爸媽否定,我真是個魯蛇」,當然不會願意再跟爸媽討論下去。


陳志恆建議父母:少批評指責,多用鼓勵和肯定。


陳志恆建議,當孩子發出求救訊號,爸媽要試著引導孩子把內心的不安說出來。



第四、二度傷害、情緒勒索

緊湊的節奏加上忙碌的工作,讓現代父母難為、壓力也很大,遇上孩子出現情緒障礙、憂鬱等身心狀態,常常在無意識中對孩子造成傷害,甚至成為更大的壓力來源。


比方,孩子好不容易開口說:「我最近心情不是很好」父母回應:「一點小事就心情不好,你是怎麼回事啊?」「你抗壓性太低了!」「不要去想就好了啊!這有什麼好生氣的?」「就跟同學之間一點誤會而已,你到底有什麼好委屈的?」都是否定孩子的情緒,讓孩子感到不被理解,內心就有更多焦躁不安、混亂、恐懼。


「這還不是最嚴重的!」陳志恆說,有些爸媽說出:「我都這麼忙了,你還有時間給我搞憂鬱,是在找我麻煩嗎?」「你怎麼就不能體諒一下爸爸媽媽每天這麼忙,一天到晚說想死想死,啊想死就去死一死啊,不要只是一直抱怨!」「你不好好珍惜生命,知道自己講這種話讓父母多傷心難過嗎?」都只會增加孩子的罪惡感,甚至成為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。


陳志恆建議父母:孩子發出求救訊號,爸媽試著引導孩子把內心的不安說出來,問孩子:「這種情形多久了?」「最近發生了什麼事嗎?」「可不可以再多說一些你的狀況呢?」夠過對話,幫忙孩子覺察情緒:「感覺起來你好像很恐懼,是不是很擔心?」用情緒形容詞幫他說出情緒狀態,對孩子理解自己很有幫助。


父母的同理也很重要,「哇!這一定很難受吧?」「你擔心到睡不著,一定很不舒服吧!」孩子感受到被理解,心理壓力就少了一大半。接著問:「你希望爸爸媽媽怎麼協助你呢?」如果孩子表示「不知道」,可以建議孩子:「我們陪你去學校找老師談一談?」「如果真的覺得很不舒服,我們陪你去看醫生好嗎?」


父母話說出口,才發現講錯話了,怎麼辦?

陳志恆要父母放寬心,只要接下來提醒自己「不要再這麼說」,就好了。調整好情緒後,可以告訴孩子剛剛的本意是什麼,或是跟孩子道歉:「對不起,我剛剛講話太重了,讓你感覺不好。其實我的意思不是這樣,我是因為太擔心你了。你願意再跟我說一次,你發生了什麼事情嗎?」重新釋出善意、重啟親子連結,就有機會修復親子對話。


「父母的責任不在治療或解決孩子的憂鬱,而是陪伴。」陳志恆相信,溫柔而理解的陪伴,將會讓孩子有力量面對人生的所有困境。
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